領導人個人「好惡」決策  

影響企業文化

對與對的抉擇

過去探討領導人之決策,在管理學上是主張需要依靠事實和數據來做決定,但日本策略大師楠木建提出另一個觀點是:企業家擬定決策時,很多時候是倚靠「個人直覺」;因此要了解策略,可以對企業的經營者進行訪談,以了解他們的個人好惡,及對於策略意圖的影響。重點要了解企業領袖「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」,只要向經營者請教他的個人好惡,就能完整掌握這間企業的經營策略全貌,的確,這也是在做決策時,你要選擇左邊的路線,或者是右邊的路線,那一個決策關鍵點。

好惡決策影響企業文化

好惡是怎樣的概念?有一本書叫做「對與對的抉擇」,書中指出,人在工作上會被逼著做出許多判斷或決策,如果一方是好的,另外一方是不好的,那麼選擇自然很簡單會挑好的那一條路走。但是,在現實工作上,有很多情境是兩者各自言之成理,都是一件正確的事情,但不得不做出一個抉擇,也就是在「對的事情」與「對的事情」中間做選擇,領導人要在這類決定性瞬間下決定時,會知道自己的價值觀,領導人透過這些決定性的瞬間,不斷地反覆累積,因而更強化形成自己的價值觀。

舉例而言:有個在銀行工作的A女,他有個室友B女在另外一間銀行工作,有一天室友B女回來跟他訴苦說:我好像會被裁員?一問之下,室友B女說:我們的銀行要從某市場退出了,而我剛好又在那個部門,好像會被列入裁員名單裡面……實際上,A女所在的銀行跟室友B女銀行要退出的那個市場有密切的關聯,如果從朋友這裡得知的消息不往上報,會讓自己工作銀行產生很大的經濟損失;但室友B女說;這件事只跟你講,千萬不能跟別人說,如果傳出風聲是我這邊把消息流出去的,那我就糟了。這裡應該如何是好?應該是以工作立場優先?還是以朋友友誼優先?這就是「對與對的選擇」的決定性瞬間。

好惡和對錯是不一樣的,但他們卻是相關聯的。對錯好像是普遍性的通則,好惡比較像是個人特有的,也可以把這觀點各放在兩軸來思考,一端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,另外一端是個人特有的價值觀。而公司的企業文化也是一種類似共同的價值觀,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概念,有一定的範圍,在那個特定的範圍內,有好與壞的差異,一旦離開那個領域,對與錯了看法就不再一體適用。普世的價值觀以文明的形式為眾人所接受,慢慢範圍越縮越小,到最後就成了個人的好惡。所謂的企業價值觀,與一般社會的民主參與、言論自由、多數決定、平等對待…等普世價值,有時是不同的;有的企業領導人著重的是效率,就會偏極權文化或菁英決定,而企業績效分配的合理性或激勵有效性,也可能高於一般認知的公平性等。身為率領組織的領導者,其個人好惡會對該企業文化有相當的影響,如果把企業放到整個社會來看,就會覺得企業文化是局部性的特殊存在。

策略差異產生企業個性

競爭策略常常是創造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性,而組織能力中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就會影響競爭策略,如果一家企業保有某些其他企業所無法複製的東西,就能持續保有差異性,這就是競爭優勢的來源,以及長期利益的利基點。例如A公司的業績極佳,大家都認為這家公司很了不起、做得很好,另外有個停滯不前的B公司,就算把A公司的制度整套移植過來,也沒有辦法馬上變成A公司的樣子,因為要將組織內所有人共有的價值觀,或文化價值複製,要付出的代價會很高。

甚至在公司內要培養什麼樣的員工,應該是什麼樣的人,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,也就是說,即使這個人有相當不錯的技能,以對錯來說,應該要錄取。但是以公司的價值觀及好惡來衡量的話,就不應該錄用。在培育員工能力的架構上,也是會有好惡的基準在裡面,當然,如果完全以經營者的好惡來決定的話,人才一定會有所偏頗,這確實也是另一個問題;只有打從心底意氣相同的人,自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組織,才能稱得上強而有力的組織。

策略是要能創造差異性,不限於組織能力,也可說因為有好惡,才造就了獨特性與差異性,如果大家都是以普遍性、客觀性的基準來做一樣「對的事情」,那就完全談不上策略,從普世的價值觀出發,並無法產生獨特性。作者主張著重「好惡」,也就是先把好與壞、對與不對放在一邊,讓經營者大聲主張「我就是喜歡這樣做生意」,讓在那裡工作的每一位員工,都能說出我喜歡公司的這個地方等等;如此,在同一個產業界中就會出現個性不同的公司,同時也形成了社會的多樣性,對顧客來說,產生豐富的選項,確實也是件好事,這也正是策略上有意造成的。

從機會企業到優質企業

從長期利益來看,企業可以區分成兩大類:機會企業與優質企業。每一個國家,都有經濟成長的青春期,在這段時間藉由大環境的順風,不斷產生新的收益機會,在面對不斷湧現的收益機會時,能夠快速而確實的掌握商機,並且能創造利潤的企業,就是靠機會財的企業。但是經濟成長的青春期總會有結束時,只靠掌握商機沒辦法永續經營,因此隨著經濟發展邁入成熟階段,利益來源會從外部環境的機會,轉變為來自企業內的價值創造,以及為了達成特定專業領域的深耕,呈現出其他公司無法抄襲價值的目標,所具備的獨特策略,這就是為了客戶提供真正價值的優質企業。

而驅動優質企業經營者的引擎並非外部誘因,而是當事人是內心浮現出來的趨力(動因),這不是由某人設計好的,由外而內的東西,而是「由內而外」的動因,而這就是「好惡」的經營。